文/阿雜
上集說完信用卡的來由,這集一定要來提幾個關鍵字:VISA、Mastercard、JCB。大家應該都注意過你的金融卡或信用卡角落的地方出現的這些字眼(當然還有其他種),你通常會選擇哪種呢?他們又是什麼來頭?跟銀行有什麼關係?
一、信用卡的幕後品牌
正確來說,他們是國際發卡組織。
現在我們拿到的信用卡,除了發卡銀行(例如國泰、中信、富邦......等等)之外,另一個支持的角色就是發卡組織。通常每間銀行推出的信用卡,都有跟不同的發卡組織合作讓你選擇。這麼說好了,有點像是買雞排,你可以跟不同間雞排店買雞排,他們也都有不同口味讓你選,辣味、蒜香、梅子......等等,只不過這些雞排店用的調味料其實來源都一樣,你在每間雞排吃到的辣椒粉都是同一種,但每間雞排店用的雞肉口感就不太一樣了。
剛好前幾天朋友買了一塊雞排,金黃色的脆皮帶紅色的辣椒粉,當她拿給我們看時,一位對雞排十分感與趣的同學說:「啊,好像麥脆雞似的。」
「我看倒有點像火山爆發。」我說。
「真像一塊塊炸米糕。」一位外號叫「大食客」的同學緊接著說。
我們不禁哄堂大笑,同樣的一塊雞排,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感覺。那位朋友連忙把雞排用報紙包好,她覺得雞排就是雞排,不是麥脆雞,也不是火山爆發,更不是炸米糕。
好像離題了,總之,雞排店就是發卡銀行,不同調味料就是不同的發卡組織,看你要怎樣搭配囉(因為每間銀行跟發卡組織提供的優惠都不太一樣)。目前世界主要六大發卡組織為: VISA、Mastercard萬事達卡、JCB、American Express (AE) 美國運通、UnionPay 中國銀聯跟Discovery發現卡(Diners Club後來就是被Discovery收購的喔,不過大來卡現在還是有在發行)。
發卡組織通常不自己發行信用卡(除了美國運通之外),而是跟銀行合作,他們的分工大概就是:發卡組織負責讓全球更多店家跟他們的系統合作,而銀行負責推出卡片,並提供更多福利吸引消費者使用他們的卡片。
二、為什麼需要發卡組織?
信用卡那麼多,每間銀行都想參一咖發行自己的卡片,交易筆數越來越多,體系也越來越混亂。在1958年的時候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也發行了一張自己的卡,當時叫做BankAmericard,與許多特約店家合作,跟其他張卡片比起來好像差不多,但轉折出現在1973年,他們推出第一個電子授權系統。後來在1976年時BankAmericard正式更名為VISA,理由是因為這個名字,在每個語言中聽起來都一樣。再後來,VISA慢慢演變成一個國際組織,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發卡組織。
發卡組織可以讓不同銀行發行的卡片在同一個系統通用,這樣就算在國外消費也不用擔心了!
題外話:
有沒有一種卡,你常常聽見,但真的有辦的人好像不是非常多,過一陣子又會推出新的,沒辦的人也不太清楚它的意義。那就是,認同卡。
認同卡其實跟一般信用卡的使用方式一樣,只不過它會跟不同的社團、財團法人或企業合作,有點像是聯名,但聯名卡一般比較傾向於銀行跟企業合作給卡友優惠,認同卡現在比較常應用在公益上。例如跟社福團體合作,刷認同卡即會撥一些現金回饋給該組織,卡友當然也會有其他福利。另外像市民卡也是一種認同卡喔。為什麼叫做認同卡,我想是因為你認同那種價值吧,刷卡做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