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淑君
怹台灣,咱澎湖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澎湖人總愛把「你們台灣人」掛嘴上,引起聽者情緒上的不快,認為太愛劃分「台灣」與「澎湖」。
經過眾人一番解釋後,才理解這是一個慣性說法。我想起研究所口試時,回答台灣文化相關的題目,很年輕的自己說到:「台灣由各種殖民文化堆疊,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
面試老師忽然插斷話,問了一句:「澎湖有文化嗎?」我不加思索反問:「您認為澎湖不是台灣的一部分嗎?」澎湖人似乎容易被誤會不認為自己是台灣的一部分。
這句話在本地人聽來十分自然。小時候,村落如果出現陌生人,長輩就說:「伊台灣人。」我們就懂他不是本來就住在村裡的人,是一個遷移者。說到與台灣本島的差異,就會說:「像咱澎湖人啊……」這麼說著說著,成為一種語言的慣性。
▲澎湖人總被認為覺得台灣是別國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怹台灣人」來自於島封閉的地域感所致。隔著一片海洋,那個壯大的本島叫做台灣,與島之間的二分差異,所以老一輩只要離開澎湖,一律統稱「去台灣」,不管台北、台中、高雄,通通都叫台灣。
在這種概括式的說法下,小時候對本島的地域概念、大小都很模糊,聽到不熟悉的地名,長輩用「那裡就台灣」帶過,十六個地名整合成一個,多麼簡單俐落;從來也沒人搞清楚過突然住到村子裡的陌生人來自哪裡,鄰里間耳語,說來說去還是「台灣人」,到底是台南、台北、宜蘭,一點也不重要,只要知道不是澎湖人就好。
意識到這種習慣後,開始留意自然說出口的「怹台灣,咱澎湖」。帶本島朋友回家,母親想著要去哪家餐廳,她說:「怹台灣人攏呷卡好,來我們鄉下會不適應嗎?」意思是在城市生活的人,不同於島上的習慣。
摯友有台灣朋友要來澎湖,問她沒辦護照怎麼辦?她脫口而出「怹台灣人真正『告喊』(『有夠譀』連音,意指有夠誇張)」,指的是沒來過澎湖的人。母親在本島如果看到什麼新鮮事,總是說:「咱澎湖無。」
對澎湖人而言,澎湖與台灣的確存在著現實生活中的差距,例如一樣說台語,但台灣人聽不懂澎湖腔。澎湖沒有火車,但台灣有,澎湖人第一次搭飛機是去台灣,但台灣人大多第一次搭飛機是出國,看到螺旋槳小飛機會怕。澎湖人去海邊就是去海邊,穿什麼都能下水,台灣人會穿泳裝去海邊游泳(拍網美照)。
▲(圖/玉山社提供)
同樣是菜瓜、茼蒿,但長得不一樣,因此以「澎湖菜瓜」、「澎湖茼蒿」簡而定義……所有澎湖人只要遇到天候不佳,就不能回家;無論狀況多麼緊急,大部分台灣人隨時都能回到家……
我們在家時常講「他們台灣」,身為台灣人的女兒耳濡目染,幼稚園時天真地問澎湖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國旗,還去學校說她是混血兒。
正因為地域風土的差異而養成脈絡不同的文化,澎湖人嘴巴裡的「去台灣」、「怹台灣人」,不過是在日常中一言以概之,同時確認著某些微小的差異,也定義了小島的樣子吧。
作者: 蔡淑君
本文由 玉山社出版社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