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斎藤環(精神科醫師)
譯/Miyako
「鉈少女」事件(※註1)
在本節當中,我想先基於事件報導或雜誌的手記、紀實投稿文章等,這些具體例子一窺母女關係有多艱難。
有時候,我們很難從事件本身極端的案例導到一般理論。但某些事件就是因為極端,經常帶有象徵性的意義。還有,投稿到報章雜誌的手記或投書,大多含有虛構或誇張的成分,無法期待它們必然正確,但,我們也可以說,經過誇張的故事,容易反映出各式各樣的期望與糾葛。
接下來,不論您是男性或女性,我都建議您試著一邊注意內心湧現的情感,一邊閱讀以下故事。
無論如何,談到「母─女關係」產生的「問題」,我們對「鉈少女」事件應該都記憶猶新。
▲犯案的少女用鉈來毒害媽媽/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該事件發生於二○○五年十月,經媒體報導,住在靜岡縣的十六歲高一女學生,計畫殺害四十八歲的母親,讓其喝下劇毒「鉈」。少女在校參加化學社,具備藥理知識,喜歡閱讀《完全殺人手冊》(※註2)。但據稱該少女在校是名非常普通的學生,一名「普通少女」為何選擇母親為殺害對象呢?
少女在網路上公開以「glmugnshu」為題名的部落格日記,詳細記載母親日漸衰弱的情形,也有投毒殺害貓之類的紀錄,並未顯示出與家人有嚴重的糾紛或意見分歧,從這方面來看,該事件雖然聳動,卻難以理解。另,她的母親因鉈中毒成為植物人,少女之後被判決送往醫療少年院接受保護處分。
少女被拘留時曾寫信給父親〈靜岡『鉈鹽毒殺』少女寄來的七封信、《週刊現代》二○○六年六月三日號),但其中毫無任何道歉反省的隻字片語,都只寫些「買衣服給我」或「不要把我們家房子賣掉」之類的要求。就算有些信件內容乍看之下充滿反省,但跟部落格上的相互矛盾,因此父親覺得一點也不像發自內心。之後,經過精神鑑定,少女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候群」(※註3),也查出她在讀中學時曾受到非常嚴重的霸凌。
▲鉈少女事件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圖/《鉈少女的毒殺日記》劇照
少女為何選擇母親
該事件中最引人注意的點應該是:少女與母親之間沒有浮上檯面的齟齬矛盾。有很多少女非常討厭父親,但女兒弒父的事件出乎意料地少。為何該名少女選擇「母親」做為殺人實驗的對象呢?光是表面上沒有明顯動機這點,就讓我十分好奇了。我不禁想,其中似乎有著將母女連繫起來的深沉黑暗面。
精神科醫師香山理加藉著該事件,描述母女關係的獨特性〈『鉈』少女為何想殺死母親〉(《創》二○○六年一月號)。母親是最接近女兒的女性,同時也能在性別面跟世俗面上,成為女兒強烈反抗或厭惡的對象。香山醫師不僅指出這一點,更丟出疑問:該少女並未以自殺形式走向自我否定之途,卻為何要犯下殺害母親的罪行呢?
若少女確診罹患亞斯柏格症,她的病就屬於神經系統的器質性障礙(※註4)。得了這種病的人,會難以基於日常經驗同理或同情他人。雖然香山醫師並未提及少女的診斷結果,但應該有不少精神科醫師也如是想。但就我的看法,即使在患病的狀況下,根據同理心的推測依然有其意義。
弒父經常需要明確的動機,那麼,弒母又如何呢?莫非,母女關係當中存在黑暗面,有時即使毫無動機就殺人也不足為奇?我並不愛用「內心的黑暗面」這種陳腔濫調。但是,為了指出僅能用「無法理解」來描述的關係謎團,我暫時不得不使用這個詞語,還請見諒。
我一開頭提出這個事件,用意並非要表達母女關係裡總是潛藏著恨意,而是多多少少想拿它來象徵這份「難以理解」。母親對大多數孩子而言是最初的「他者」,但孩子,尤其是女兒,會以此「他者」為鏡來發展自我。那麼,我們經常無法區分母親與自己,也就不足為奇了。或許也因為這樣,否定母親很容易發展為自我否定,但母女關係的困難之處,並非「單純的鏡像關係」可以解釋。
▲少女與媽媽沒有太大爭吵,令人不懂她的殺人動機/示意圖/Pakutaso
※註解:
(1)鉈;thallium,原子序81,質軟灰色貧金屬,在自然界不以單質存在。水溶鉈鹽大部分幾乎無味,且都是劇毒物,曾被用作殺鼠劑和殺蟲劑以及謀殺工具,已經被多國禁止或限制使用。
(2)該書原是Anthony Holden一九七四年著作《The St Albans Poisoner: The Life And Crimes Of GrahamYoung》,中譯《完全殺人手冊》,一九九七年高橋啓譯為日文版《グレアム・ヤング毒殺日記》,講述倫敦北部著名連續投毒殺人犯Graham Frederick Young的故事,Young就曾經使用鉈鹽毒殺他人。
(3)Asperger syndrome,簡稱 AS,一種發展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與非言語交際的困難,同時伴隨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
(4)Organic,器質性精神病指人腦部受外在因素如:藥物、腦外傷,或身體內臟器官所引起腦部功能病變產生障礙而引起的精神病。
作者:斎藤環
譯者:Miyako
本文由 聯合文學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