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東明
峇里人的階級制度
傳統峇里社會概分成4大階級,各司其職,包括最高的祭司或僧侶層級(Branmana)、第二層級為國王或英雄(Ksatria)、第三層級為專業人士(Weisya),以及最基層的勞動階級(Sudra)。生命階段中最基礎的選取名字,也依著這個階級制度運行。
峇里人取名
出生取名通常在週歲時舉行,由印度教高僧主持儀式,並請觀禮現場德高望眾的長者,試著依傳統階級命名方式為新生兒取名,寫在紙條上讓小孩自行抓取名條,就成為自己這輩子的名字。
只是這種取名方式,只在峇里島前3個社會階層中運作,例如傳統社會中最高層的祭司階級子女,在取名過程中會冠上階級名稱,因此若看到峇里人名字叫I.B. Alit Wiratmaja,就可以知道他的出身階級為最高層的Ida Bagus(I.B.),後頭加上名字,如果是女性則加Ida Ayu 階級頭銜。第二階級銜為Anak Agung,第三階級銜為I Dewa,依此類推。
最基層(第四階級)的勞動階級民眾,取名通常只依家中的出生順序排列,無論男女,老大就叫Wayan(或稱Putu、Gede,女生還可以另稱Iluh),老二叫Made(或稱Kadek,女生還可以另稱Nengah),老三叫Nyoman(或稱Komang),老四叫Ketut。以四為週期,週而復始,老五又回頭叫Wayan,老六叫Made,依此類推。
▲峇里人取名字有分階級/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名字之前加大寫的I表示男性,加NI表示女性,名字之後再加上父母親的名字,就成了全名。例如名字叫I Made Arga的,就表示他在家中屬排行老二或老六的Arga先生,而NI Wayan Ayu則屬排行老大或老五的Ayu小姐。
因此,我李東明若生在峇里島上,名字就叫I Wayan Tommy。
在峇里的公眾場合,如果很單純的喊出Wayan或Made等名字,一定會有不少人回頭看你,因為第四階級是峇里島上的普羅大眾。
初潮與成年
月經初潮是少女含苞待放的象徵,家人會要求少女待在房裡,並在房門上懸掛鮮嫩的椰葉;這段期間,所有男性與外人都不得進入或靠近少女的臥室。富貴人家還會特地在村子裡敲響木梆子,宣告自家少女已長大成人,可以論及婚配了。
初潮經期結束後,家人會選擇公共教儀場所舉行潔身儀式,先請巫師為她淨身,並穿上金線繡花綢緞服飾,頭戴鮮花編織的桂冠頭飾,坐上年輕小伙子的肩膀,扛進儀式現場。經過冗長儀式後,再由家人陪同乘坐彩車前往神廟謝神,並在家中設宴祭拜神靈與款待觀禮賓客。
▲對峇里人來說,少女初經是件大事/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另一個從兒童期跨入成年期的儀式為挫牙儀式,這個「挫牙轉大人」的儀式年齡,分別為男孩17歲與女孩15歲。因為峇里人相信人類上顎的四顆門牙與兩顆犬牙,分別代表著慾望、貪婪、憤恨、焦慮、空想與嫉妒等六種罪惡,如不加以挫平,就無法擺脫邪惡,成為大智大勇者。
準備接受挫牙行成年禮的孩子,必須在儀式舉行前穿上傳統服裝,先在空房裡隔離3天。儀式進行中會安排甘美蘭(Gamelan)樂團演奏,或請皮影戲團演出,挫下的牙齒碎屑必須裝入染黃的椰殼裡,並擺上祭祀祖先的神龕旁。
據說,這個挫牙習俗可追溯到6世紀時,峇里國王賈雅(Jaya Pangus)娶華族妻子江金花的古老傳說。江金花答應賈雅求婚的條件之一,就是族人必須將上顎6顆牙齒挫平。其他兩個條件為停止食用生肉,以及必須維持大乘佛教的信仰。兩位浪漫傳說中的主角人物,其靈位現仍供奉在巴陵崗(Balingkang)村子裡,供後人憑弔。
慶祝死亡
在虔誠的宗教信仰影響下,峇里人面對死亡,始終抱著一份樂觀慶祝的心情。
根據傳統習俗,峇里人認為未經火葬的亡者靈魂汙穢不堪,如果不在一定時間內為死者舉行火葬,其靈魂將無法升天,而成為徘徊人間的厲鬼,將帶來災難。因此,峇里人的火葬儀式非常隆重。
作者:李東明
本文由 玉山社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