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貓是心情上的不美麗?還是身體上真的不舒服?
這個問題除了在我的貓行為門診上是一個重要課題外,也是許多貓飼主會遇到的難題,尤其是受慢性疼痛所苦的貓,更加難以區分其中的差異。
舉個例子來說,根據統計,12歲以上的老貓約莫有90%都患有退化性關節病(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DJD),該病會導致關節內軟骨減少及功能衰退並引發疼痛。然而,貓是忍痛的高手,除非病灶嚴重,飼主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此外,當這個年紀的貓在行為及行動能力出現衰退變化時,通常也僅被飼主視為「老化」,而非懷疑可能跟疾病與疼痛有關。
▲貓是忍痛的高手,除非病灶嚴重,飼主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若獸醫師單就貓在臨床門診的表現,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可以釐清是負面情緒還是疼痛的問題,因為當貓被帶到動物醫院時,通常是處於高度緊張且伴隨負面情緒的情況,對於醫療檢診則會表現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體溫及血壓升高、僵持不動、哈氣警告、迴避逃脫、攻擊等行為,而這些負面情緒的行為又跟疼痛引發的行為相似性高,加上也有很高的機率是負面情緒與疼痛兩者並行,造成臨床檢診的困難。
要解決這樣的難題,就不能不依靠飼主在家裡觀察到的資訊。
要如何區別這些疼痛引起的細微變化,以利獸醫師能及早給予貓咪必要的協助及治療,我認為是貓飼主重要的課題。除了口語敘述外,您也可以在家中將貓的行為錄影下來,連同其他資訊帶至動物醫院交由獸醫師作為檢診的輔助資訊。
▲可將貓咪的行為錄影紀錄,做為醫師診斷的輔助。(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因為比起在動物醫院,貓的疼痛相關行為最容易在家中被觀察到;比起獸醫師,飼主加容易區分出貓在家中的行為變化。以有疼痛的貓來舉例,您可能發現以下的行為改變:
睡眠作息:
睡得比平常更多或更少、瞇眼趴著假睡、不安,甚至日夜作息顛倒。
食慾:
比平常吃的更多或更少、對於堅硬的食物(例如乾糧)出現想吃又猶豫的行為。
排泄行為:
排泄姿勢及習慣的改變、排泄地點改變(像是患有DJD的貓,通常不喜歡使用需要邊框、較高,且需要跨越進去的貓砂盆,而改找他處排泄)。
活動量:
可能增加或減少,但普遍對於玩遊戲的行為則是大量減少。
叫聲:
不安且持續地嚎叫、音量增加或降低(可能不再像平常會發出討食的聲音)、呼嚕聲增加或減少(貓咪可能會因為試圖安慰自己而持續發出呼嚕聲)。
毛髮外觀:
可能因為不理毛而看起來毛髮紛亂糾纏、可能出現單一或多數部位的過度理毛。
社交互動:
與人或家裡其他動物的互動方式及習慣改變、不願互動甚至出現躲藏或迴避的行為、過度尋求關注、易怒或攻擊性增強。
▲飼主要更注意貓咪的行為,以免錯過看診的黃金時間。(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身為貓飼主,我認為對於可能潛在的疾病問題,態度上是寧可錯殺也不可錯放。若能在第一時間找出貓咪疼痛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及協助,通常都可以避免病兆惡化並獲得控制,也能讓貓咪擁有更棒的生活品質。
廢文│主題投稿 每日一PO廢文,有益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