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你覺得呢?」希望用很多的輕鬆來跟你聊聊政治或時事的話題,嚴肅的我們盡量閃一邊,從那些無聊的每日日常中,挑出好笑跟歡愉的和你分享。
但偶爾、偶爾,我們還是要認真看待一下。
--
前幾年開始流行起一個概念「小確幸」,從年輕人之間輾轉傳到大眾之間。要怎麼定義小確幸的日子?
最早「小確幸……」這個詞彙,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經過翻譯而進入了你我的眼簾之中:
「為了找出個人生活中的小確幸,還是需要或多或少有類似自我節制的東西。例如忍耐著做完激烈運動之後,喝到冰冰的啤酒之類的。」村上春樹,《尋找漩渦貓的方法》。
有人批評,小確幸讓台灣的年輕人都只著眼在生活中的小事,目光放不遠,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沒有鴻圖大志。
比如,不少年輕人工作了幾年存款沒增加多少,卻仍想出國旅遊、吃美食;放假不想兼差打工,跑去看電影、逛景點拍照;到近幾年出現的扭蛋或夾娃娃機風潮,小確幸難道是台灣年輕人不肯上進的表現嗎?
小確幸說穿了,就是低薪反映出來的社會現象
說穿了,小確幸這幾年之所以這麼流行,還不就是年輕人再怎麼努力工作仍然低薪、買不起房子也做不了什麼其他大筆的消費。
夾娃娃機一次50元、扭蛋轉一次50~150元,去吃個美食300元,每週一、兩次,這是每個年輕人都花得起的消費。
比起一戶屋子、一棟房子上千萬相比,年輕人的普遍年薪了不起就50萬,非必要通常都住在家裡不出外租屋,一年頂多存個十幾萬,除了用這些小確幸讓自己的生活開心點,還能怎麼辦?
我們很明確曉得這年代的年輕人,就算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認真做下去,能買得起房子、好好退休嗎?跟上一代的環境相比,如今是差上一大截的。
台灣社會近十幾年內,產業萎縮、許多企業移去大陸,造成產業升級停滯,內需又已經呈現飽和,再加上,過去稀有的高學歷經過高教過度擴張稀釋下,年輕人面對未來求職的市場,普遍是供不應求。
很多年輕人,就算他從小努力讀書,結果一出社會卻赫然發現低薪成常態,你說,這時他們心中的無奈又有誰知?社會如今這麼糟,難道是年輕人造成的嗎?只能面對現實接受,多數年輕人根本沒得選擇。
「過生活」也是一種進步
如果要以「過生活」,也就是經營自己的休閒時光來講,比起成長在環境資源缺乏的上一代,愈年輕世代的人們愈會「過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跨國企業的大老闆。年輕人選擇開小店、出國旅遊,在所能擁有的生活中追求幸福,也是一種進步。
年輕人不容易賺大錢,但也不容易餓死。對人生的看法,自然普遍都不會勉強自己去做「看起來難以達成的事」。
花點小錢讓自己開心點,何妨?
無論好壞,人啊,終究還是只能對自己負責。
如果自己能力有餘,可以過好日子又買房子,誰不想?但現實就如此骨感,許多年輕人根本租房子都快喘不過氣,更別提要買了。那還不如路過夾娃娃機,看到些小東西就夾一下、路邊一杯手搖飲料,心情好點就買來喝,這些小金額能換到不少快樂。
不需要刻意滿足社會對「人生」的期待和標籤,好像非得買一間很貴的房子才叫做負責任;選擇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這也是一種負責。
小確幸這股追求日常生活幸福感的風潮,也已經在這幾年遍布許多觀光景點、城市的角落,大家都說夾娃娃機要泡沫化了,結果幾年過去,雖然不如過去旺盛,但仍維持一定數量,這不也間接說明了台灣民間的「悶經濟」嗎?
小確幸又如何?開心過自己的人生,不順遂的時候,就花點小錢讓自己開心點,也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