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姆斯.克利爾
譯/蔡世偉
在獲獎無數的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人類學家兼生物學家賈德.戴蒙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不同的大陸有不同的形狀。乍看之下,這個說法似乎顯而易見且不甚重要,然而,這其實對人類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洲大陸的主軸是南北向的,也就是說,南美洲與北美洲的陸塊是瘦長的,不是廣胖的。非洲亦是如此。反觀,構成歐洲、亞洲與中東的陸塊卻不是這樣,這塊廣闊陸地的主軸為東西向。根據戴蒙所述,這種形狀上的差異大大影響了數百年來的農業傳播。
當農業開始傳播全球,對農夫來說,比起南北向拓展,東西向拓展比較容易,因為同緯度的地點通常會有相似的氣候、陽光量、雨量,以及季節變化。這些因素讓歐洲與亞洲的農夫得以馴化某些作物,一路從法國種到中國,橫跨極廣大的土地。
相較之下,從南到北的氣候變化很大。想想加拿大與佛羅里達的天氣差了多少,就算世上最厲害的農夫,也無法在加拿大的寒冬中種出佛羅里達的柳橙。霜雪不能代替土壤,若要沿著南北向的路徑傳播農業,農夫就必須隨著氣候改變不斷找出並馴化新的植物。
因此,橫跨歐亞的農業傳播速度是縱跨美洲的兩到三倍。幾個世紀累積下來,這個小差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食物產量的增加帶來更快速的人口成長,而有了更多人口,這些文化就能打造更強大的軍隊,也能有更好的設備來發展新科技。改變一開始很小——作物傳播得稍微遠一些,人口增長得稍微快一些——隨著時間過去卻像以複利計算一樣,成為可觀的巨大差異。
農業的傳播以全球規模印證了行為改變第三法則。傳統觀點主張動機是習慣改變的關鍵——如果你真的想要,也許就會真的去做。但事實上,我們真正的動機就是發懶,然後找方便的事情做。不管最新的成功學暢銷書怎麼告訴你,這都是個聰明的策略,並不愚蠢。
能量是珍貴的,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在兩個類似選項中抉擇時,人自然傾向選擇花費最少力氣的那個。
如前面的例子所示,要往氣候不一樣的北方去,不如往可以種植相同作物的東方拓展農地。在所有可能採取的行動中,花費最少努力產出最大價值的那個才會被實踐。我們的動機就是做容易的事。
每個行動都需要某種分量的能量,所需的能量愈多,發生的可能性愈低。
如果你的目標是一天做一百下伏地挺身,那可是很大的能量!起初,當你受到激勵、感到亢奮,也許可以鼓起力量開始;但幾天後,如此巨大的能量耗費讓人感覺疲憊。相較之下,維持一天做一下伏地挺身的習慣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而一項習慣所需的能量愈少,養成的可能性愈高。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譯者:蔡世偉
本文由方智出版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