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鵜飼秀德(京都市嵯峨的正覺寺副住持)
譯/伊之文
超高齡社會帶來的孤獨死悲劇--日漸稀薄的家庭關係帶來孤獨死
住在北海道旭川市的川田雄二(五十七歲,化名),最近經常和妻子討論「如何迎接臨終」。川田的叔叔幾年前於八十六歲時孤獨死,然後他們夫妻又經歷了看護父親的經驗,對於「老後」和「死亡」的意識便升高了。
三年前,川田的叔叔在自家淋到熱水,於瀕死狀態下被人發現。他叔叔一輩子單身,靠著接受生活保護度日;因為非常討厭醫院,硬要回家而讓病況惡化,最後在無人照護的情況下過世。高齡者的「獨居」和「貧困」,讓他們經常與生命危險為伍。
川田還來不及為叔叔的死感到悲傷,就換成要辛苦地看護父親。他父親罹患失智症、前列腺癌和糖尿病,被認定為「失能等級5」(無人看護就幾乎不可能進行日常生活的狀態)。他父母住在釧路市內,離旭川很遠。原本是由高齡母親在「老老看護」的狀態下照顧父親,但也已經達到了極限。
川田的母親原本是出了名的愛乾淨,卻因為疲於看護而弄壞了身體,過著置身在灰塵與壁蝨之間的生活,看不下去的川田為父母在札幌市內租了提供看護服務的高齡者住宅。
川田的兄弟姊妹分別住在札幌或旭川,卻不積極協助照顧父母。
他姊姊斷然說道:「是你擅自把他們帶回來的,不要丟給我們!」姊弟關係就此破裂。川田的妻子每兩天會從旭川去一次札幌照顧父親,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兩年。最後,他父親留下一句「我撐不下去了,我想死」便過世了。
年邁母親在不久的將來,也可能會孤獨死或需要人看護。不,豈只如此,因為叔叔和父親的死,川田和妻子開始對老後感到不安。川田雖然有孩子,但畢竟是核心家庭,所以只要夫妻其中一方先過世,另一方就成了孤單一人。
基於這兩次經驗,川田夫妻「不想給孩子帶來麻煩」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他們完全不打算讓孩子來照顧老後的自己。
「我和太太想在七十歲以前死去。如果可以,先由我照顧妻子,然後我想在不麻煩孩子的情況下獨自死去。」
▲川田的兄弟姊妹未盡到照料年老父母的責任,引起的爭端讓手足之情就此破裂。(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接著場景移到東京。
我在東急東橫線的學藝大學站下車,穿過雜沓的商店街,便進入都內首屈一指的高級住宅區。在泡沫經濟時期,這一帶的公告地價高達一坪兩千萬日圓。
支撐戰後日本經濟的一部分成功者,在這裡興建了附有庭院的獨棟樓房;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隨著居民高齡化,房子易主的時期也即將來臨。居民近幾年開始面臨繼承期,轉手賣掉的不動產也增加了。
此處一角有塊一百坪左右的空地,寫著「分售中」的旗幟隨風飛舞,據說直到最近,這塊空地都還有著一棟附有陽台的雅緻宅邸。這塊空地的背後,有件悲哀的事實橫陳在我們眼前。
這棟宅邸以前住著一對夫妻,先生任職於大型汽車製造商,並擔任海外法人社長,兩人育有一男兩女;光看「精英上班族與其家人」這個事實,腦海中會浮現一個幸福家庭。
然而,當丈夫在二十多年前過世,夫人就此過著獨居生活。晚年或許是因為寂寞,經常可見到她和路過家門前的熟人聊得入神。
當這位夫人還住在海外時,他們家僱了女傭、司機和園丁,過著所有家事都讓下人去做的生活;回到日本後,她仍然擺脫不了不做家事的生活習慣,導致家裡變得一團亂。
出乎意料的是,她那原本爽朗的性格,竟然導致她與子女之間漸行漸遠,在丈夫死後經常公開宣稱:「不會把遺產留給孩子。」
長女幾年前久違地回到老家,才發現母親已經面目全非。三名子女並未出席已經疏遠的母親喪禮。子女在母親死後便決定要賣掉老家。
瞭解內情的人說:「人就算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就算很富有地住在大房子裡,要是家庭關係變得稀薄,臨終時還是會獨自死去。」
作者:鵜飼秀德
譯者:伊之文
本文由 開始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