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重磅腥聞》改編自前福斯電視執行長--羅傑斯・艾爾斯(Roger Eugene Ailes),在2016年被女主播格雷琴・卡爾森(Gretchen Elizabeth Carlson)指控而爆發的性騷擾醜聞事件,同時也是 #metoo 運動的先驅。
▲(圖/《重磅腥聞》劇照,下同)
劇情可想而知,不外乎談到了女性在保守作風的工作環境中,所承受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以及職場結構上的問題;辦公室文化、組織內部官官相護的裙帶關係,透過快節奏和大量對白的方式建構整部電影,《重磅腥聞》確實是一部相當迷人、精彩且值得一看的有趣作品。
劇情當然免不了以女性為主題的故事主軸:它談到了職場性騷擾,以及從這起桃色風暴中所學到的教訓。我認為去剖析媒體操作輿論,在保守建制派與自由言論之間的拉扯,看到資本主義下的權力醜態,是我個人除了職場性騷擾主題外,愛上本片的重要原因。
以媒體作為故事主題的電影相當有趣,因為我們將會發現這個世界被某種力量或是某些族群操縱著。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影響著我們的觀點、價值觀,蒙蔽我們、扭曲我們所看到的。
事件的真相可能被隱瞞、被裝扮,甚至照著一套早已設計好的劇本在進行;如此以來,我們還能夠做什麼?「獨立思考」和「接受多元觀點」,或許就是我們應該要培養的能力。
我非常喜歡片中所提及的2016年,當時福斯電視當家台柱主播梅根・凱利(Megyn Marie Kelly),以犀利、尖銳的問題,讓意圖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完全釘死在台上。
我也喜歡片中飾演梅根‧凱莉的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與製作團隊討論對策時的互相交鋒,當中所說的「在問任何問題之前,其實你已經知道解答」,這種心態其實一直都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之中最大的盲點。
我們在面對任何挑戰的時候,是不是在心中早已有定見,或是早就有想法想要去執行了呢?正如同片中的瑪格・羅比(Margot Elise Robbie),努力往上爬之餘也在揭發與不揭發之間掙扎;與凱特・麥金儂(Kate McKinnon)那通聲淚俱下的電話,事實上只是要獲得他人的認同和支持,不是嗎?
這似乎也另類反應了性醜聞的受害者,「孤軍奮戰」的恐懼心理,大聲勇敢站出來才能點燃燎原之火,正是本片劇情中段轉折時的精彩之處。
而當我們在看新聞媒體的同時,不也是有如此的「預期心理」?當我們心中的想法在說出之前,我們總是習慣先觀察風向,先找到同溫層的言論,並且拉攏支持自己的人,才有勇氣去做下一個決定。
這說來諷刺,因為當壓迫者用權力去掩蓋討論的內容,或是剝奪他人的工作、甚至是未來的職場發展機會,那麼我們是否還會願意站出來呢?
更諷刺的是,最後簽下的保密協定,以及從片頭開始就不斷強調「片中諸多場景或劇情,因戲劇效果而有杜撰或重新詮釋」的警示標語,再再說明了本片其實也只是一種觀點。
羅傑斯・艾爾斯在性醜聞爆發的隔年去世,如今電影在他去世後兩年上映,這不免也讓人思考,少了本人的說法,難道就是我們真的想要追求的結果嗎?我們能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檢視這起事件帶給我們的影響?
這些指控艾爾斯性騷擾的女員工,確實遭受到職場的不平等對待,也確實因為在職期間、無奈於未來的職涯發展而選擇忍氣吞聲;「勇敢發聲」和「獨立判斷思考」這兩大重點,或許就是本片被創作的重大意義。
如今,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依賴著媒體所餵養的資訊。但這些資訊的背後如何操縱,呈現出的樣貌,我們能不能推想到背後的劇本是如何編撰?如何安排的呢?
或是想想,他們是怎麼影響著你我的生活,進而改變著我們的行為模式。不論我們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能不能妥善地做出是非善惡的判斷,我想正是這部《重磅腥聞》所想要傳達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