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玫瑰情》、《007:空降危機》、《007:惡魔四伏》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執導新片《1917》,席捲本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及最佳導演,並入圍本屆奧斯卡10項大獎,聲量逐漸高漲!
《1917》採用「偽一鏡到底」拍攝手法,讓觀眾宛如置身一戰場景,參與這些英國大兵的戰爭日常。雖然電影呈現的僅僅是一天一夜,我們卻能跟著主角史考菲(Schofield)與布雷克(Blake)一同歷經從絕望到希望的心境轉變。
▲(圖/《1917》劇照,下同)
《1917》神乎其技的「一鏡到底」到底怎麼達成?
首先,該片攝影是《銀翼殺手2049》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這也不難理解《1917》的畫面美學從何而來;而山姆曼德斯與羅傑狄金斯在整部電影拍攝過程,顯然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攝影器材,但他們卻能讓觀眾感覺整部片好像只用了一台攝影機,呈現出一氣呵成的漫長旅途;甚至因為「偽一鏡到底」手法,讓觀眾有喘不過氣、視線無法離開主角的窒息感。
雖然並非整部電影都是一鏡到底,但最長的長鏡頭片段也有8至9分鐘,其餘則靠人物經過、穿越場景、煙霧迷漫時剪接,造成一鏡到底的「假象」。
但就算只是不到10分鐘的長鏡頭,這些運鏡、演員對戲、走位、光線等拍攝與表演,就需要眾人在開拍前耗費長達6個月彩排,難度非常高。這也意味著,如果一人出錯,就必須要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重要,也要應付開拍後的突發狀況。
例如電影一開始,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客串的萊斯利中尉(Lieutenant Leslie)在指路給史考菲與布雷克時,還順手點了菸,不過實際拍攝時因為打火機出狀況,導致整段長鏡頭必須重拍!而這才只是《1917》遇到的其中一個小問題而已。
山姆曼德斯透露曾想將《1917》作為「實時」電影講述整個故事,也就是電影時間2小時,那麼電影中的人物也只經歷了2小時,觀眾將能更深刻感受到「時間是最大的敵人」的緊迫、擔憂感。
不過中段史考菲被流彈射擊後昏厥,醒來已經是晚上,是整部片最為明顯的剪接橋段,這也使《1917》無法作為真正的「實時」電影。即便是如此,《1917》作為一部戰爭電影,也已足夠讓觀眾身歷其境到感受其中的殘酷與震撼。
《1917》沒有任何一幕重複出現一樣的場景,美術組為此挖了一英里的壕溝;就連演員對戲,都得在精準的時間內唸完充滿情感的台詞,並同時走到定點。也就是說,場景距離全都要計算好,與劇本台詞密切貼合。
另外《1917》也是全外景電影,外景最困難的就是無法掌握氣候與光線,若氣候不佳就無法拍攝,但是劇組若不幸遇到停拍可不是休息,而是趁著這個空檔練習彩排,就連戲外也都是和時間賽跑!
#《1917》運鏡
《1917》的一鏡到底其實是大量的Tracking shot(跟拍鏡頭)搭配Steadicam(攝影機穩定器),並用吊臂、推軌台車或是攝影師手持進行動態攝影。
攝影機可以跟隨演員、向後退也可以轉向,而《1917》的工作人員更將Steadicam改良,攝錄鏡頭可以旋轉到操作人員的前面,當演員向攝影師奔跑時,攝影師也可以向前奔跑(例如最後史考菲奮力奔跑在戰線的時候);另外像是史考菲穿越斷橋那段,攝影師則手持Steadicam攝影機跟拍,等演員過橋後再將攝影機接到等待在一旁的起重機上。
山姆曼德斯也善於使用360度旋轉的鏡頭,像是柯林佛斯(Colin Firth)飾演的艾林摩爾將軍(General Erinmore)在對兩位主角傳達命令時,導演刻意讓他轉頭去看另一張地圖,藉此讓鏡頭轉向、視線轉移帶到兩位主角,以鏡頭的運用,讓觀眾容易抓到現在是誰在發話,誰又是受眾。
至於對話則是常見的Shot reverse shot(正反打),將攝影機分別放置在對話的兩位演員的後方,將這兩個鏡頭放在一起,便產生即便雙方不同角度,卻有正在對話的效果。
Tracking shot是增強「沉浸式觀影」的主要方法,使觀眾能與角色維持一定相同距離,彷彿就身在主角旁邊,雖然我們會和史考菲、布雷克一樣對長途跋涉感到疲累不堪,但卻也真實到令我們恐懼。
#《1917》結局
史考菲在最後一刻拿出了妻女的照片,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厭倦戰爭、不想回家(事實上可能是怕又要離開而不敢回家,或是認為自己唯有成為一具屍體才能回家),更對勳章不屑一顧,寧願拿去換酒。
在電影前半,史考菲較為獨善其身,專門找吃找喝(酒、牛奶),更抱怨為何布雷克選中他;然後中間面臨了伙伴死亡,他轉變為抱著使命感要達成任務,遇到法國女人與嬰孩,更把身上所有食物都給予對方,儘管他想留下來,卻也想到有更多像布雷克的士兵,等著他去傳令別送命。
此時任務對他來說意義也不同了,群體凌駕於個體之上。因為布雷克家已失去了一個兒子,他必須努力才能救另一個兒子,儘管這趟任務可能要他付出巨大代價。
#第一顆與最後一顆鏡頭前後呼應
電影開場時,史考菲正在樹下小憩,一聽見有任務交代給布雷克還假裝閉上眼睛,能裝死就裝死;然而一天一夜過去,再度靠上大樹休息的史考菲,心境卻已完全與24小時前的自己截然不同,歷經戰爭殘酷、夥伴死亡,自己死裡逃生、傳訊拯救其他士兵,現在他心中只想回家。
除了鏡頭呼應,布雷克和史考菲的對話中也談到各自對櫻花樹的不同見解。起初史考菲只感嘆櫻花樹全都因戰爭而炸毀,布雷克卻認為散落的櫻花隨著落土最終一定會遍地長回來;在布雷克死後,史考菲被德軍追殺跳進河裡,也因櫻花花瓣落在臉上,在他想放棄求生之時又翻過身來奮力向岸邊游去,可見他心境轉變。
#《1917》結局只是暫時的美好
《1917》故事發生在1917年4月6日,史考菲最終挽救了1,600名士兵的性命。結局雖然懷有希望,但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麥肯齊上校(Colonel Mackenzie)卻也說了,「要贏得戰爭,就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就算現在停戰,一周後又會接到新的命令進攻,這些士兵不過就是多活幾天,和平只是暫時。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持續到1918年11月,距離電影所描述的事件尚有一年半。
最後英軍勝是勝利了,但在整場戰爭中,估計有將近900萬人喪生,《1917》拯救的1600人渺小得令人感到遺憾又無力。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