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藏文信
譯/Miyako
面對父親的挫折感
以下介紹某位患者的案例。
他是位五十五歲左右的男性,從家鄉的著名高中畢業後,進入著名大學,就職於一流企業,在同期進公司的同儕中最為出人頭地,升任最高階管理職。他來找我商量。
「我兒子已經年過三十卻找不到一份固定工作,成天把自己關在家裡,逐漸出現憂鬱症狀,反覆自殺未遂。」他說。
他的兒子與父親考上同一間著名高中,大學入學考試卻失敗。補習一年再度挑戰,卻無法考上第一志願,於是放棄,進入第二志願大學。
順利從大學畢業了,卻正值就職冰河期最嚴重的時候,無法應屆進入公司擔任正職員工,便去做臨時工或打工等非固定的工作。之後,由於身體整個壞掉,此後便蝸居在家。
我持續對患者夫妻進行諮商,也對他們的兒子進行諮商與藥物治療。逐漸的,兒子的身心狀況都變得相當好,終於恢復到可以走出家門、再次開始打工了。
然而某天,我接到他母親打來的電話。
「我兒子又說想死了。」
詳細詢問之下,原因出在與父親的爭執。
「如果你可以開始工作了,就努力進公司做個正職吧!」父親開始對兒子說教。
於是,兒子又回到精神不穩定的狀態。
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常常發生這類麻煩的狀況。母親能夠堅忍地守護孩子,直到他們恢復;父親卻容易多說廢話,把孩子逼到絕境。明明跟蝸居時期相較,看起來已經有進步了;然而一旦孩子的情況看似稍微好轉,父親就會多說不必要的話。
「你再多拚一點啊!」
父親很難理解一件事──把父母的慾望封印起來,才是孩子回歸社會的捷徑。
父親的存在,對這兒子來說已經成為絕大的壓力。從小時候開始,他就一直以父親為目標而努力。然而,大學考試與求職上的失敗,讓他無法走上與父親相同的道路,加深他的自我否定感。
實際上,我曾經問這位兒子:「你曾經有過想殺死你父親,或是『如果父親不存在就好了』的念頭嗎?」
「常常有。」兒子果然這麼回答。
另一方面,父親幾乎完全沒有自覺,自己的存在已經成為兒子的重擔。
「我常常對我兒子說:『你就去念你想念的學校啊!』『做你想做的事就好啊!』」父親表示。
他說的恐怕都是真的。然而,父親就算沒有用言語或態度直接強迫兒子跟自己走同樣的路,兒子也會從父親身上或周遭接收到各種訊息,感到父親的存在成為自己沉重的負擔。
作者:石藏文信
譯者:Miyako
本文由 光現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