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藏文信
譯/Miyako
養起來輕鬆的「好孩子」行使家庭暴力
來到我的男性更年期門診求診的中老年患者中,有些是因壓力而憂鬱、失眠等身體失調,也有不少人壓力的主因不是父母或配偶,而是家庭暴力或蝸居在家等子女問題。
雖說是「子女」,但大半都已年過二十,從年齡上看完全是個大人。這些長大成人的子女,會對父母口出惡言,甚至是拳腳相向。
「死老太婆!」
「死老頭子!」
「去死啦!」
而患者們都喟歎:「從小他就沒讓人操過心,真的是個很好的孩子。明明那時很聽父母的話,在校成績也很好……」幾乎毫無例外。
實際上,許多成人之後,發生家庭暴力或蝸居在家等問題的孩子,都是所謂的「好孩子」,很多人從小學到高中都非常乖巧,成績也很優秀。
雙親也傾向某種固定模式──大多是家庭環境中等以上;父親認真,熱衷於工作;母親則熱衷於教育。在不論子女父母都無可挑剔、非常普通的「好人家」裡長大的子女,會由於升學就業的失敗,或學校職場的人際關係困難等契機,形成家庭暴力或蝸居在家的情況。
雖然現在這種風潮已經退燒了,然而到一九九○年代為止,反抗父母,憧憬不良分子的青春期小孩,不約而同都會加入暴走族。身穿特攻服、騎改裝摩托車與汽車、發動排氣管轟轟作響、集體飆車的暴走族,既危險又會給人製造麻煩,但是感覺上,曾經加入不良幫派走偏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發生對父母暴力相向等嚴重家庭問題的情況卻比較少。
幾乎沒有人持續當暴走族長達五年或十年。大致上孩子到了二十歲左右,就會感受到「不能這樣一直東混西混下去了」,於是從暴走族畢業,找個固定工作或是結婚。
盡情向外發散自己的挫折感,直到發洩到某種程度,覺得甘願了,自然而然就會脫離暴走族,洗手不幹。
不少認真工作、疼愛小孩的優秀青年,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加入不良集團或暴走族大幹壞事,其實還頗為常見。
一般來說,不良集團或暴走族當中,前後輩的上下關係很嚴格,有他們自己的規矩與法則。當然,犯法總是不好的,然而孩子暫時加入不良集團,會學習到服從上下關係與團體規則,我認為這如同扮演了某種成人儀式的角色與工作。
而且,沒有父母會鼓勵小孩加入不良集團,所以親子之間應該會發生非常激烈的衝突。這種親子之間的衝突,會形成孩子脫離父母、離家的強烈動機。到最後,青春期曾經大大走偏過的孩子,應該會較早獨立成人,長大成人以後也能建立起安定的親子關係。
在這點上,從小時候開始就一直當個「好孩子」到大的人,在某些面向上非常危險。人處在十二歲到十七歲左右為止的青春期,會覺得父母很煩,對父母的言行處處不滿,開始反抗父母,跟父母拉開距離。會跟父母頂嘴,或不理父母,或故意做出父母不喜歡的事情給他們看,事事反抗父母。
孩子要確立自我,在精神方面脫離父母以自立,像這樣對父母的反抗,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我想請各位讀者們回想一下你們的國高中時代,絲毫的反抗期或暴力事件都沒有發生過的人,應該很少吧。
然而,連青春期也不曾對父母惡言相向,一直當個符合父母親期望的「好孩子」成長的人,都會揣摩父母的期望,壓抑自己想要反抗父母的心情,經常扮演「好孩子」。
這樣一來,他們對父母過度體貼,在無意識當中一直不斷忍耐,筋疲力盡,最後導致憂鬱。拒絕上學或蝸居在家,長年的忍耐與不滿爆發,長大成人後就以家庭暴力的形式呈現出來。
蝸居在家或拒絕上學都是理所當然的
與患者接觸後,我看到的是,孩子蝸居或拒絕上學這類煩惱,要比父母照護還要難說出口跟別人討論。
尤其是男性患者,沒有一個會在頭兩次諮商當中就透露出孩子的煩惱。要等到諮商過三、四次了,才會一點一點把話說出來。
「其實我家的孩子拒絕上學,讓我很困擾……」
那些蝸居在家或拒絕上學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傾向於在意一般社會的看法或自己的面子,想隱藏孩子的問題。他們應該會在心裡責備自己。
「為什麼,我們家的小孩會變成這樣呢?」
「是我們養育子女的方式錯了嗎?」
而這些患者都會用一種發語詞:「這樣講很丟臉啦,可是……」口氣好像是在講家醜似的。
然而,孩子們會從父母日常的言行當中,察覺到他們的這種心情,因而深深受傷。對父母而言,向周圍的人隱瞞自己孩子的問題,把問題悶在家庭內部,也只會造成巨大的壓力,或給問題增添不必要的複雜糾結。
蝸居在家、拒絕上學,並不可恥,也非什麼壞事。
根據日本內閣府《年輕族群意識相關調查》,推算出十五到三十九歲的繭居族約有七十萬人,未來有可能繭居的潛在族群約達到一百五十五萬人。沒有四十歲以上繭居族的相關統計數字,卻有推算數字指出含潛在族群在內可達一百萬人。小學、國高中合計,全國拒絕上學的孩子人數超過十七萬人,算起來一個班裡都有一個孩子拒絕上學。
首先,解決的起點是父母要有以下的體認。
「蝸居在家或拒絕上學並不稀奇,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我都對患者說:「你的孩子蝸居在家,或許你很受打擊,可是現在日本發生這種情形的機率相當高,而且心性純潔、纖細的孩子比較容易發生,所以這事並不丟臉。請你先接受你的孩子現在就是這個樣子。只不過,要是這樣下去無法進入社會,那就不妙了。所以,你就一邊調整你孩子的身心狀況,一邊讓他一點一點地變得比較正面,順利融入社會。」
實際上,有些專門治療蝸居在家或拒絕上學的精神科醫師當中,也有人認為:「依照日本現在的教育環境,有一定敏感度的孩子,會拒絕上學是很正常的。」
我也有同感。你就想成,若不是一個能夠長時間偽裝自己的聰明小孩,或是神經不夠粗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好好上學,大概就是這樣的程度吧。
若想只在家庭內部解決蝸居在家或拒絕上學的問題,是很困難的。
必須向醫師或諮商師,以及針對蝸居或拒絕上學的小孩提供支持的專家或團體,尋求建議或支援。父母需要接受小孩當下的狀況,也要懂得向外界發出適當的求救訊號。
作者:石藏文信
譯者:Miyako
本文由 光現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