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拉丁語:Morbus Alzheimer、德語:Alzheimer-Krankheit、英語:Alzheimer's disease,縮寫:AD),俗稱早老性痴呆、老年痴呆,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症佔了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你有天天排便嗎?排便不順不只是腸道問題,也跟未來失智的風險有直接相關性。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根據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與每天都有上大號的人相比,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的男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1.8倍、女性則高1.3倍;此外,糞便堅硬者得到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詳全文>>
浙江一名男子8日晚間健身完回家的路上,與一名60歲婦人發生小爭執,其稱婦人強行摟抱,並「邀請」他回家共枕一晚。該名男子當下嚇得連喊「走開,走開」。不過也有網友指出,該名婦人可能患有阿茲海默症,將男子誤認為親人。詳全文>>
山東威海一名老伯11月8日向路過的店家借用廁所,店家事後發現老伯將尿倒在自家廚房的菜籃裡。老闆氣到一掌拍翻了板凳直呼,「真的是太生氣、太噁心了!」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從老伯的舉動中觀察,可能患有老年癡呆症。詳全文>>
2020年侯孝賢獲頒金馬獎終生成就獎,當時他在台上致謝詞,有人說他有巴金森氏症,後來又說沒有,其實從那次的致詞看起來,應該已經有失智症狀了。巴金森也會導致失智,但主要是運動症狀,手抖、肢體僵硬、走路慢等;若巴金森一年以上才失智,那是巴金森型失智,而若不到一年就失智,則是路易體型失智。詳全文>>
台灣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76歲國際級大導侯孝賢罹患失智症退休,兒子侯甫嶽昨日(25日)發布聲明證實此事。民進黨新竹市立委參選人林志潔提到,自己的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3年前還能打電話,如今已經沒有辦法,「面對長輩逐漸老去,是三明治世代的我們必經的課題,而這些人生課題,也終究會落在我們自己的身上。」詳全文>>
中國大陸最新發表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需求洞察報告》中顯示,大陸阿茲海默症患者有年輕化的成長趨勢,60歲以下的發病患者在本次調查中佔了21.3%,相比國際上通報的早發型阿茲海默症佔比5%到10%更多。詳全文>>
空腹時雖然肚子會餓的咕嚕咕嚕叫,但身體內部卻會產生不一樣的反應。科學實證,只要空腹斷食超過一定的時間(1到3天),就能從內而外,提升身體的防禦力,至少能為身體帶來4大健康益處!詳全文>>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相關高齡者的中樞神經退化疾病愈來愈多,而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同列二大中樞神經退化疾病。70歲陳女士,在合唱團公演前排練時因為雙手顫抖以及難以站立,被團員發現擔心是中風而送往急診。經病史詢問發現,個案近年來已有漸進式步行困難,需以柺杖助行,親友以為是腰椎退化導致雙腳無力。檢查發現四肢力氣良好,並未有中風單側無力等症狀,但有嚴重肢體僵硬以及動作遲緩現象。詳全文>>
民眾注重護腦,希望腦袋清晰,多會吃許多有利於腦的食材,不過難免也會吃進許多「傷腦筋」的食物。嫚嫚營養師指出常見有害於腦的食物、以及有利於腦的飲食模式,更有助養腦!詳全文>>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6日宣布,核准首款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品Leqembi,同時將其正式納入「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範圍,預計有6000萬人受惠。詳全文>>
台灣方面,依內政部2022年人口統計,合併衛福部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在4,085,793位的65歲以上現有老人中,罹患失智症的有307,931人,比率為7.54%,也就是說65歲以上老人中,每13位就有一位失智。詳全文>>
哥倫比亞一名男子帶有阿茲海默症遺傳性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1,PSEN1),根據家族史,他應該在40、50歲之間開始出現相關症狀,卻延緩20多年才確診輕微失智。在他死後,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罕見的基因變異,可增強神經細胞交流,延緩症狀發生,這個發現為後續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及預防提供重要線索。詳全文>>
前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日前留下遺書表示因「腦部病變,知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而墜樓,對學界與社會來說真的是讓人遺憾與感嘆!遺憾的是才62歲的學術菁英沒有尋求家人與社會的幫助就匆促尋短;感嘆的是對於失智症的理解與處理,我們社會還是沒有完整的協助機制。詳全文>>
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研究顯示,與聽力正常的人相比,聽力受損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高出42%。這是因為聽力損失會導致認知退化,且與人社交的意願降低,進而引發失智症。另外研究建議,聽力受損者盡早配戴助聽器,可減輕聽力損失對失智症的潛在影響。詳全文>>
浙江台州一名89歲的老先生3日下午突然在養老院內失蹤,院方立刻派出看護工在附近尋找,也緊急通知警消人員協助。最終,看護工在養老院後山發現他的蹤跡,發現時,老先生正踩在8公尺高的山坡上往下爬,相當驚險,在兩名看護工確認老先生的安全後,警消人員立即搬來長梯,這才將老先生「解救」下來。詳全文>>
洋蔥因帶有硫化物,常會使人淚流滿面。但醫師表示,其實洋蔥好處很多,包括能預防阿茲海默症、控制血糖、幫助抗癌等,屏東車城的洋蔥更是全台知名。適量食用,有助身體健康。詳全文>>
綜觀人類歷史上,常常會有荒年出現,造成餓殍遍野,令人鼻酸。科學界最新研究驚奇的發現,人類為求能夠捱過飢荒,在自然進化過程中,腦部出現了一種適應性的反應機制,可以有利於人類在饑荒時期存活下去,而這套存活機制是由腦部開始自行製造果糖來啟動的,神奇吧!詳全文>>
家中長輩年紀大了總會需要人來照顧。不過,廣東一名龐姓女子指控,家人找了看護來照顧94歲的爺爺,沒想到爺爺竟遭到虐待,更被對方推倒在地、撞到後腦勺,導致爺爺當天下午去世,且看護還拒絕道歉,讓龐女氣炸了。詳全文>>
日本藥廠衛采(Eisai)和美國生技公司百健(Biogen)聯合開發了一種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實驗性藥物「Lecanemab」,並在實驗中顯著減緩了病患的認知能力下降,可惜這種藥物可能存在危險副作用,因此專家認為相關藥物上市機會渺茫。詳全文>>
江蘇省濱海縣一名70多歲的老婆婆日前想要外出時,不小心「把窗戶當成門」,從4樓的陽台跌出。幸好,老婆婆沒有直接墜樓,而是掛在晾衣桿上,最後順利獲救,沒有受傷。詳全文>>
維他命D被視為促進腦部健康利器,但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若年長者長期服用恐怕會增加失智風險。外科醫師江坤俊29日在臉書PO文分享此事,坦言有一些朋友希望他發文幫維他命D正名,但他只提醒兩件事,一是為什麼會需要維他命D,二是一般人要補充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我無意神化維他命D,它也沒這麼神,只是現代人的生活讓你缺乏了非活性的維他命D。」詳全文>>
在這個追求美食與方便的時代,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成為常見的食物,而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22年的新研究指出「若天天食用超過每日卡路里攝取量20%的超加工食品」,恐導致認知力下降。詳全文>>
嗅覺喪失(Loss of smell)是不少新冠確診者會出現的症狀之一。但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指出,嗅覺能力急劇下降可能是失智症(dementia)的初期徵兆,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就是較為常見的失智症類型之一。這項新研究28日刊登於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詳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界皆關注染疫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而丹麥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曾確診新冠肺炎的病患,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3.5倍,腦出血的機率更增加4.8倍之多。詳全文>>
為了提振工作時的精神與效率,不少人吃完午餐後習慣小歇一會兒,但究竟要睡多久對健康最有幫助?邱正宏醫師引述今年3月研究指出,隨著白天小睡時間越久,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阿茲海默症機率也隨之升高,雖然其中機轉仍不明,不過這解釋白天昏睡,代表晚間睡眠品質不佳,可能較早出現腦力衰退現象。詳全文>>
日本福井市發生一起人倫悲劇,現年88歲的老翁富澤進(Susumu Tomizawa)疑似因家庭爭執,持刀殺害就讀高二的16歲孫女,震驚社會。他5月出庭時宣稱,由於阿茲海默症病情,因此完全不記得犯案過程,但仍被法院判處4年6個月有期徒刑。詳全文>>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失智人口逐漸增加,失智症已成為民眾聞之色變的恐怖疾病。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在白天打瞌睡或是午睡時間過長,都是罹患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而這類人得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0%。詳全文>>
威而鋼(Viagra)又稱「藍色小藥丸」,大多人都認為它是男性的壯陽用藥,醫療中有些人也會用它來抑制高山症,美國研究出它可能又多了一項功能,服用威而鋼,罹患阿茲海默症罹患的機率可有效降低三分之二,相當於69%。詳全文>>
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病理特徵乙型類澱粉蛋白(Aβ)的Aβ1-42會加速新冠病毒感染。該研究是首度證實阿茲海默症和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詳全文>>
美國波士頓的布萊根婦女醫院(BWH)16日宣布,在神經學家韋納(Howard L. Weiner)領導研究近20年後,該院近期將進行一項臨床試驗,測試鼻噴式疫苗對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治療的效果。這項臨床試驗的主要目的在於預防阿茲海默症,並減緩疾病的進展。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