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彼(心理師)
9/2落幕的印尼雅加達亞運,電競項目以示範賽的形式登場,報導指出台灣隊表現傑出,分別在《英雄聯盟》、《傳說對決》、《星海爭霸 II:虛空之遺》三項目中取得二銀一銅的好表現。
即使2016年台灣的教育部已經將電競視為技藝中的一項,近年來科大也紛紛成立電競專班,艾彼過去在學校服務時,仍聽見不少家長憂心孩子立志成為電競選手。家長害怕孩子這麼說只是逃避人生、沈迷網路遊戲的一個藉口。
▲圖/記者樓菀玲攝,下同
當艾彼越來越了解遊戲的本質時,也越來越覺得無需有成癮的擔心。遊戲的任務設置,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任務完成,與新的目標設定。虛擬角色面對的問題,需要虛擬角色有能力的提升才能解決。雖然螢幕前的玩家,在打怪時獲得的是虛擬經驗值的升等,但長時間的線上遊戲,實際上也在考驗玩家實際上所擁有的意志力、情緒耐受度、社交能力與體力。
這四項心理韌性,也是一般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時需要具備的能力。
仔細想想,家長們其實不需要悲觀,只是需要用一些巧勁,把孩子的注意力從虛擬角色身上拉回自己身上。目標設定上,可以是久遠一點的,比如,將時間規劃拉到3~5年後,帶孩子看看,如果你現在是高中生/大學生/社會青年,你會是一個怎樣的高中生/大學生/社會青年?
畢竟人生不像電玩,有一個明確的世界觀在背後——打到大魔王,拯救世界。所以只能給予引導,帶孩子看見這個遊戲階段性目標在哪裡。目標設置,需要和孩子本人有明確的關聯,不能只是將家長自己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否則抗拒也只是剛好而已。
當目標設定完成後,就是帶著孩子把目標拆解成更小的任務,比如,假使三年後的高中生活孩子想要成為一個在熱音社表現出色的吉他手、功課維持中等,強項是數學和英文,可以靠著這兩科成績申請大學。那就要為孩子更多設定小任務,幫助他提升目前技能,走到未來的目標。
已出社會的上班族也是一樣,出社會後沒有人幫你訂目標、定期考核,只能靠自己。
設定目標的方法,依舊是把時間軸拉長3~5年,問自己這段時間後想在專業上有什麼發揮?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為了過上這樣的生活,還有哪些面向需要努力?是理財技能?還是體力的培養?還是專業上的提升?需要考慮去上些什麼樣的課嗎?或是定期和朋友聚會討論哪些內容?
當你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遊戲最終要達到什麼結果,才會開始思考自己缺乏了哪些事情,應該為自己補上哪些能力。現實人生中,重量訓練、朋友聚餐後不會出現 體力+10 魅力+10 的虛擬數值增加等級上升,但一天一點遊戲元素,你不覺得看見自己設定的角色一直在成長挺好的嗎?更好的是,你做的完全在自己身上得以實現,而不是遊戲中的虛擬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