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阿雜)來跟大家說說......標點符號?的故事』
啊哈哈哈哈上面那段話是不是看得很痛苦呀,標點符號真的是很重要的發明呢,運用得好的話,可以讓文章變得更容易閱讀,使用不好的話反而會成為敗筆。雖然近幾年因為網路短文的興起,所以標點符號的使用率慢慢降低(我自己在臉書發短文時很少使用標點符號了,通常直接用段落分行)
但是我認為......標點符號......也可以......成為......一種特別的......寫作......風格......喔......(by財哥專業檳榔)
一、古代有標點符號嗎
首先,在文章中出現符號其實歷史久遠,從商周時期的一些竹簡就可以發現「└」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西方也是,在基督徒寫的福音書裡面可以看到一些¢•¶......等等的符號,只不過這些符號在以前沒有一個標準或是系統規範,也可以說,你想要怎樣的符號都可以,反正當時識字的也不多,依個人習慣就好。
那古代的人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是如何閱讀文章的呢?
(蘭亭集序的神龍本,324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有,大家還是看得懂)
以中文來說的話其實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古文原文大多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古人的學識很高所以他們用語氣就可以讓你知道這裡要斷句了或是說用一些特別的字例如「蓋」就常出現在句子開頭「乎」則是結尾我必需再強調一次古人也是有標點符號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那麼繁複基本上就是斷句幫助閱讀而已而且古人是寫文言文本來就比較言簡意賅不會像白話文一樣還會不斷用各種手段增加字數以上這段都沒有逗號你們會不會看了很吃力呢如果有的話那說明了白話文果然需要標點符號呢那我停頓一下吧,乎。
總之古人版的標點符號行為叫做句讀「ㄐㄩˋㄉㄡˋ」,句就是句號「。」,讀是停頓的意思,通常用頓號「、」表示。我們常會看到古書上有很多圈圈,是一些讀書人在看書時為了閱讀方便而自己畫上的句號,這個行為就叫做「圈點」。
(圈圈圓圓圈圈)
但隨著教育的普及、識字率的上升,還有印刷術的影響,出現一些具有普及性的符號是勢在必行了。以中文來說,最有名的例子應該就是清朝詩人趙恬養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吧,我記得好像還出現在國中課本裡過,一段句子可以隨句讀的不同產生七種意思,這句話很好的說明了標點符號的重要性。
二、現代標點符號誰發明的
前面我已經親自示範過白話文如果沒有標點符號有多可怕,那白話文運動的發起人們當然也想到這點了,所以在1919年11月29日,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劉復、周作人、胡適等五四運動家就聯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在這份議案中,他們認為中國只有一個句號跟一個讀號,這跟西方的符號相比是不夠完備的,而且沒有標點符號會無法簡單的斷句,會使教育難以普及,並主張既然符號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理解文字,那麼就採用參考西洋也通用的符號最適合了,不過也是要根據中文去變通幾種。於是他們根據更早一點的一名廣東的學者——王炳耀在1897年出版的《拼音字譜》裡的十種標點符號為基礎,加上西方的用法去制定符號。
阿雜把當時議案中的十二種符號列出來:
(一)句號。或.
(二)點號、或,
(三)分號;
(四)冒號:
(五)問號?
(六)驚嘆號!
(七)引號「」『』
(八)破折號——
(九)刪節號……
(十)夾注號()[]
(十一)私名號
(十二)書名號
可以發現這些符號基本上都通用到現在了,使用的時機也沒太大改變,這就是中文第一組法定的現代標點符號由來。
二、各國符號大不同
前面大多都在說中文,那西方的標點符號呢?西方的符號是從希臘文跟拉丁文開始的,早期當然也是沒有標點符號,據傳是古希臘的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發明的,因為他也受不了全部都黏在一起的希臘字母了,所以在書本裡加上一些墨點作為間隔標記,這是最初的符號。西方符號真正開始系統化要歸功於威尼斯的學者兼印刷商——阿爾杜斯•馬努提烏斯,他也製造了第一款義大利斜體字,分號「;」也是他發明的喔。
(馬努提烏斯)
當然,所有的符號或語言都一樣,絕不是一個人就能創立的,要靠時間跟人文慢慢累積。
而台灣附近的非英語系國家,例如日本所用的標點符號跟中文雷同,只不過日文中表示停頓時比較常用「、」而不是「,」。相較之下比較特別的是韓文,標點符號使用的比較少,阿雜有個朋友之前學韓文,一次無意間看到他練習寫的韓文作文,才知道原來韓文很少用逗號,都是用空格表示,叫做띄어쓰기,中文叫做「分寫法」,韓文的句號則是實心的「.」。
例如以下句子:
그때널좋아하지않았더라면
若那時沒有喜歡你的話
이흔하고흔한이별도없었겠죠
也不會有這再平凡不過的離別
題外話:
大家很常在網路上使用黑人「問號」,那問號是如何而來的呢?
問號的拉丁語quæstio就是問題的意思,簡寫就是Qo,不過這顯然還是不夠簡單,後來的人寫著寫著就越來越變形,變成「?」這個形狀了。
我研究了一陣子的符號後發現許多都是因為人的懶惰而變形產生的哈哈哈,大家還知道什麼符號的由來嗎?跟我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