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定一
睡不著,該吃藥嗎?
很多朋友會問我類似的問題——該不該用西藥來解決身體的狀況,包括失眠?身為醫師,我希望能用一個中立而務實的角度來看這種主題。
從我的觀點,樣樣都好,樣樣都可以解決問題。有時候,該用藥,就用。但是,最好只是短期使用。針對這一點,我接下來會再做說明。
其實,安眠藥,也不完全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睡不著,一樣會使用一些能助眠的方劑,例如前面提過的鴉片,或者酒精,甚至一起使用。當然,這種作法風險很高,劑量也不容易掌握。不是毒性太大,就是效果不好,有很明顯的副作用。
1864年,德國化學家拜爾(Adolf von Baeyer),合成第一個巴比妥酸(barbituric acid)。一直到1903年,另外兩位德國科學家發現巴比妥(barbital)這種衍生物可以讓狗入睡,才有了後來的巴比妥鹽類安眠藥(barbiturates)。
巴比妥鹽的發明,可以說是當年很大的突破,解決了相當多人的問題。不過,巴比妥鹽在使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它發揮效果的劑量,和讓人死亡的劑量是很接近的。因安眠藥過量而意外死亡的案例,在這個年代特別常見。
許多長期失眠的朋友,都同時有憂鬱的問題,然而巴比妥鹽會讓有憂鬱症的人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它影響做夢的週期,而可能惡化憂鬱,甚至帶來自殺的念頭。此外,巴比妥鹽也會產生依賴性。
▲許多人失眠會靠安眠藥來入睡/示意圖/pixabay
科技的發展,自然會想要在物質層面不斷改進,留住幫助睡眠的效果,消除不想要的副作用。1950年代後,新的安眠藥陸陸續續被研發出來,短短幾十年,已有多個苯二氮平藥物(benzodiazepine, BZD)被研發出來。
這種藥,和巴比妥鹽相比,比較沒有致命的危險,但還是有成癮性。接著,近十幾年來又有更新一代的安眠藥(non-BZD)研發出來。此外,一些其它輔助睡眠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和一些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也會拿來治療某些類型的患者。
我這幾十年自然注意到一波波的新安眠藥出來,都不斷在改進,副作用也在減少。當然,對安眠藥的使用,一直有相當多的辯論。甚至有研究指出,安眠藥延長睡眠的效果,可能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長。而且,藥物只要長期使用,都會有副作用。我們查文獻,都可以看到許多案例。不過,每個人體質不同,對藥物的適應程度和副作用的反應其實都是不一樣的,倒不需要一味去排斥。
雖然藥物一定有副作用,但我站在醫療的角度,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究竟這種作法是不是真的對自己有幫助?無論是西藥或其他方法,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短處。我會建議失眠的朋友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充分考慮利弊得失再做決定。用藥,只要好處大於壞處,也可以是一種選擇。
如果有天然的方法可以解決失眠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考慮採用。舉例來說,呼吸的練習,睡前的靜坐,都是我們已經知道可以幫助一個人入睡的方法。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市面上用來助眠的天然物質來著手。
例如有一些成分能夠代謝成γ-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這種讓頭腦的興奮程度降下來的物質,幫助我們放鬆,讓頭腦安定;或是直接補充腦部在深睡時會分泌的褪黑激素,去啟動一個人的睡眠。也或者是採用能夠鎮定、抗焦慮、安定心神的天然本草,例如歐洲人在花茶裡常用的纈草、洋甘菊,或中藥常用的酸棗仁。
然而,只要是物質層面的攝取,重點還是在於均衡。什麼的均衡?其實是要親身體會這個方法,是不是能夠幫助身心回復平衡。別忘了,只要是物質的使用,都一樣是過猶不及,太多或太少都無法幫助身體恢復平衡。
我的看法是,無論草藥或西藥,都一樣只是短暫的作用,並不適合長期採用。不光是草藥,甚至連鴉片和酒精,最多只是幫我們爭取在很短的時間進入睡眠。用得多了,副作用都會浮出來。坦白講,一樣沒辦法帶來長期的解答。畢竟,長遠來看,我們還是要靠自己帶來體質或身心徹底的轉變,才可以從根源解決問題。
我會等到這個時候,才把西藥的主題帶出來,可能比你期待的晚得多。這一安排,其實反映了我個人的觀察——失眠本身並不是一個疾病,最多只是反映我們身心的不均衡。這一點,你已經發現是我不斷在這本書重複的主題。
▲其實不靠安眠藥也可以治療失眠/示意圖/pixabay
這是我幾十年來,從自己的觀察,切切實實所得出的結論。我才會認為任何短期的解決方案,包括西藥,都可以採用。但是,要記得,這些方法最多是幫我們「買」時間。我們還是要在各層面做一個深刻的反省,來面對身心不均衡的狀態。
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中醫和西醫,無論是面對疾病和任何身心狀況,都沒有衝突。這兩種醫學,本來都是想幫助人解決問題,本來就可以合一。中醫和西醫根本沒有矛盾。矛盾,最多還是我們的誤解,也只是頭腦化出來的。
再回到一開頭所提到的「該不該用藥?」,我一直認為,如果失眠的問題已經影響到白天的睡眠和工作,當然可以用,只是要儘量短期使用。而且,華人的體質和西方人不同,只要這些藥物影響的是人體基本的運作,都必須考慮到遺傳體質的差異。
別忘了,這些藥物都是在西方研發出來的,而參與臨床試驗的受試者都是以西方人為主。華人在使用時,在劑量和副作用方面,要特別謹慎。然而,只要有效,任何方法都是好方法。特別是西醫的方法是數不完的,現代社會才會這麼的發達,我們沒有道理特別去排斥。
人類是多層面的組合,我們除了身體、還有情緒、心理的層面。每一個人適合用什麼藥、採用哪一種治療方式,其實都不同。站在這個層面,一個人要自己多嘗試,多研究,才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
有用的幾個重點:
1.關於該不該使用藥物,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究竟有沒有幫助?
2.無論是面對藥物或睡眠,重點都是理解身心的失衡,而願意恢復均衡。
3.每個人體質不同,對藥物或任何措施的反應與副作用都不一樣,應該很務實地去理解自己的反應,再選擇最適合自己、最少副作用的方法。
作者:楊定一
本文由 天下生活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