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我不是理科太太,我是皮諾丘,教育是什麼?愛因斯坦說:「離開學校很多年之後還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
我慶幸自己的孩子不是今年的高一生,可預期的是今年高一生的學習歷程,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其中會不會有代工的作品?基層教師的把關真能做到滴水不漏?如果不能保證這些隱憂不會發生的話,學習歷程就不應該和考招連動,不是嗎?
--
108學年度入學的小高一是適用新課綱的第一屆高中生,同時也必須面對111學年度大學入學的考招新制。高一生家長在聽完新生座談會、班親會及相關的說明會之後,知道高中學習歷程在申請入學管道占比百分之五十,想要進入頂尖大學熱門科系,就算你學測考得再好,一個沒有亮點的學習歷程,可能會讓你成為遺珠之憾。
換言之,爾後的高中生,在國中階段就要確定自己的性向及職業傾向,在高一就要選修符合應未來申請入學科系的相關課程。
我慶幸尚未決定大學要讀哪一個科系的女兒是高二生,而不是今年的高一生,他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慢慢思考自己以後想要做什麼。筆者設身處地,自己若是今年高一生家長,關於多元選修有幾個問題,希望主事者能夠回答我心中的疑問?
▲未來高中生若想進入頂尖大學熱門科系,考高分還不夠,還要有好看的學習歷程才行。(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一、資源不均
關於這一點,也是家長質疑最多的部分。尤其是偏鄉的學校,師資有限,礙於交通問題又無法跨校選修;都會型明星高中,選修課程五花八門,可以請到大學教授、各領域的專家開班授課。偏鄉學校注定要當次等公民,關於這一點,教育部長的回應是將逐年到位,意思就是第一屆的高一生又要當白老鼠了嗎?
二、選修公平性
熱門課程選不到的學生,未來若影響到升學,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這跟社團不一樣,社團沒選到第一志願,鼻子摸一摸就算了,但如今選修課程跟升學掛勾,應該要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能選到自己的第一志願,若做不到就應該跟升學脫勾,這樣才公平。
再者,學生若在修習選修課程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在此,會不會因為擔心影響到自己高三的申請入學,而硬著頭皮繼續選修?一個原本應該是探索及發興趣及生涯傾向的選修課程,和升學掛勾之後,每一份作業都成績都很重要,學生還能毫無壓力的「快樂學習」嗎?
三、把學生當成超人
我十分慶幸自己不是這個教育體制底下的高中生。教育部把高中生當成了超人,高一就要確定自己以後要做什麼,高中三年每一次的成績都非常重要。
此外,你要積極的參與各項活動,爭取當幹部,然後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之外,還要擠出時間去從事你不是真心想要參與的社會服務。
當年那個不善言詞,拙於口語表達的我,放在現今的教育體制,我根本毫無自信能考上當年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我私下聽到太多人反映「幸好我的孩子不是今年的高一生」,其中不乏大學教授跟社會賢達人士。
一個處處招人質疑的考招制度卻執意上路,優秀的高中生選擇出走,走不了的只能妥協。上位者,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