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廢料戰爭-台灣該何去何從?
昨天媒體再度踢爆,去年百萬噸輸入台灣的廢料裡,竟摻雜電路板、垃圾意圖闖關。在中國實施禁廢令之後,台灣關務署自前年9月到去年8月,已攔下近2000噸摻雜垃圾的廢料。
若你對各種物品成為垃圾的下半生感興趣,不管是廢金屬、廢塑膠與電子廢棄物,最近我看了《一噸垃圾值多少錢?》一書,揭開廢料錯縱複雜的貿易旅程。
作者亞當‧明特(Adam Minter)從小在家裡的廢料場(車子拆解後各種零件去的地方)玩耍長大,長期近身報導廢料產業的崛起與消長。
從前我曾以為,廢料回收貿易是富有的北方國家剝削貧窮、低度開發南方國家的邪惡事業。明特抽絲剝繭的道出你想像不到、另一種角度所見識到的產業面貌。環保團體常用「白人倒垃圾」形容可憐、飽受污染的中國在全球廢料貿易成為受害者。
但是,大量的廢金屬和電子廢棄物其實在進到回收之前,經過簡單的修理和翻新,繼續成為當地市場上的二手商品,延長了產品的使用生命。對當地消費者來說,那不是垃圾,而是資源、是市場上有價值的商品。
當這些商品最終成為廢料,廢料回收的環境成本,也遠遠低過開採新的礦場。如果中國或其他低開發國家不進口,就得自己開採跟提煉。明特說明,「最糟糕、最骯髒的回收再生,都還勝過最高明的『皆伐式』砍伐森林,勝過最新穎的露天採礦」。
▲回收的環境成本其實低於開採新的礦場。(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回收好棒棒?不亂買才是王道
許多地方過去不斷追求回收率,但明特信手拈來,比較美國不同城市的數據。他一針見血的指出,越富有、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區,丟掉的東西就越多。
他狠狠打臉消費主義至上的美國,「回收不是縱容消費的出獄卡」。看著家裡的廢料場從興盛到衰敗,跑遍世界的明特直接了當的說:「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再生,很多東西——包括我們認為iPhone手機觸碰螢幕之類可以回收的東西其實都無法再生」,要減少垃圾的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消費、減少使用。
當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加強限塑禁令,以及在中國對廢料進口的規範越趨嚴格,使得東南亞國家跟進,緊縮廢料進口的規範。循環經濟的未來,如何在經濟市場、永續物料、環境保護和勞工安全等諸多面向下達到平衡,將是未來我們即將面臨的課題。
韓妞們都在用!IG討論爆款「神仙水、ZERO卸凝霜」超狂下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