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拉丁語:Morbus Alzheimer、德語:Alzheimer-Krankheit、英語:Alzheimer's disease,縮寫:AD),俗稱早老性痴呆、老年痴呆,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症佔了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名女子最近發現自己聞不到咖啡香,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徵兆。醫師提醒,帕金森氏症不只是手抖,也可能嗅覺異常、長期便秘等,而且這些症狀很可能在手抖出現前好幾年就發生,因此容易被忽略。詳全文>>
鋰是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之一,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根據最新研究發現,維持體內的鋰平衡,可能是未來預防、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策略,那麼鋰要如何補充呢?聽聽營養師怎麼說。詳全文>>
最近國內掀起阿茲海默症最新療法熱潮,最新治療可以清除腦部沈積的類澱粉,有助延緩失智症狀發生約4~5年的時間,不過使用新藥費用一年約百萬以上,建議您趕快試試適量吃「雞蛋」,約可降低47%的阿茲海默罹患風險!詳全文>>
近期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失智新藥開放使用,象徵失智症從症狀治療進入改變病程惡化時代,不過如何早期發現、介入仍為重點。醫師指出,正常老化與認知功能異常有所區別,例如在記憶力方面,老化是記得自己忘了什麼,可以回想,失智症則是忘了自己記得什麼,彷彿沒有發生過,提醒民眾要注意十大警訊,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此外,也建議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改善14項風險因子,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詳全文>>
一名50歲謝先生曾是同事眼中效率高、表現卓越的高階主管,但三年前,謝男開始出現嚴重的記憶障礙,不僅經常忘東忘西、無法處理交辦事項,甚至連組織語句、順暢表達都變得困難,最終不得不離職,最後在家人的陪同下就診,確診為「早發型阿茲海默症」。詳全文>>
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加上新藥進入台灣,國人近期高度矚目相關議題,但許多民眾不知國內的失智症診斷仍有極大成長空間;醫師表示,鄰近的韓國每年針對阿茲海默症進行正子攝影超過萬人,台灣則不到千人,呼籲正子攝影等診斷工具儘速納入健保,才能協助更多患者早期發現、有效用藥。詳全文>>
吃雞蛋好處不少,現在又多了一個新動力。食品專家韋恩在臉書分享,一項針對千位高齡者追蹤近7年的大型研究指出,每週吃1顆以上的雞蛋,相較於極少吃蛋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降低47%,顯示雞蛋可能有延緩腦部退化的保護作用。詳全文>>
近期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失智新藥抵台開打,讓失智症治療正式進入「改變病程惡化」的新時代。但是否能用上新藥還要符合條件「過三關」,醫師指出,包含排除其他類型失智症確認為阿茲海默症,還要病程夠早,最後要確認腦部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且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詳全文>>
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震驚各界,國內近期引進失智症新藥幫助延緩惡化,相關議題受到重視。醫師指出,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為大宗,而新藥適用於早期患者,能早期篩檢相當重要。國際研究已證實腦中「Tau蛋白」沉積不但與疾病嚴重度相關,且距離出現症狀時間相對接近,可作為早期診斷關鍵生物標記,國內生醫業者研發相關顯影劑技術,目前在臨床試驗階段,有望讓早篩早治成真。詳全文>>
失智症新藥在國內開打了!台北榮總今上午也開打院內首針,個案是一名58歲患者,屬於年輕型失智症。北榮表示,目前院內已經有10多名患者在等候新藥治療。詳全文>>
前衛生署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引發國內民眾對此項疾病的關心。最新研究顯示,中年時期若選擇以騎腳踏車作為日常交通方式,可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同時促進大腦記憶區域的健康發展。 詳全文>>
前衛生署長、國內心臟醫科權威林芳郁醫師,在退休後罹患失智症的消息,引起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這讓許多民眾不禁好奇,失智症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是年紀大了都會遇到的正常老化現象嗎?為此,ETtoday新聞雲特別專訪了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創建人暨前主任、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為大家深入解析失智症的相關議題。詳全文>>
曾任台大醫院、台北榮總等醫學中心院長的心臟外科與急診專家林芳郁醫師,近年苦於失智症,消息傳出後,民眾對此慢性病的關注再次提升;神經內科醫師說,國內失智症患者預估在16年後突破68萬人,其中6成以上有情緒混亂、 幻覺等症狀,照護者壓力很大,各界須給予更多支持。詳全文>>
CLEC5A基因原本是人類遭受流感或登革熱感染時才會出現,但陽明交通大學團隊日前首次發現,該基因竟參與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進程,揭示病毒感染基因在神經退化疾病中的角色,不僅顛覆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也有望對該疾病治療開啟一扇新的大門。詳全文>>
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有重大突破!台北榮民總醫院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只需「驗血」就能篩檢出高風險族群,且準確率高達93%,大幅降低患者進行昂貴且侵入性高的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的需求。這項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權威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詳全文>>
奧斯卡影帝金哈克曼(Gene Hackman),今年2月被發現與妻子一同陳屍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家中,死因離奇。警方調查,哈克曼的妻子因感染漢他病毒猝死,而哈克曼生前患有阿茲海默症,因無人照料也在伴屍數日後離世。當地衛生部門前往調查,結果在八棟建築物中發現大量老鼠的蹤跡,形容其住所是「鼠患溫床」。詳全文>>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老年人,導致記憶力、思維能力和行為的逐漸衰退。根據資料,臺灣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已超過10萬,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期,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機。詳全文>>
皰疹病毒潛伏體內,竟然能「啟動」阿茲海默症?基因醫師張家銘示警,皰疹不只是水泡,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作,因此他也大聲疾呼,民眾如果有皰疹,不只是應該治療,而是要「積極」治療,因為這不僅是皮膚問題,還可能關係到大腦健康!詳全文>>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近日在臉書分享一項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最新研究結果,發現救護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罹患阿茲海默症相關死亡比例,在443種職業中是最低的。專家認為,這可能和他們在工作過程中必須常常動腦,不斷地進行導航與空間處理有關。詳全文>>
德國一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婦人於2020年離奇失蹤,當時她的丈夫才轉過身曬衣服,豈料下秒老婆人間蒸發,失蹤從幾周變成了幾個月,然後幾個月變成了整整2年,再也沒有人見過她,豈料Google街景攝影車到當地拍攝的時間剛好是失蹤那天,鄰居發現後,檢查了街道的照片,看到當時婦人從家穿過街道,調查人員追蹤了路線,最後在荊棘叢中發現了屍體。詳全文>>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與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12月6日簽署產學合作計畫備忘錄,將以外泌體(Exosome)技術為核心的研究計畫,聚焦在阿茲海默症治療與抗衰老的應用與發展。這次合作匯集醫學臨床經驗與生物科技創新,是醫療與科技跨界合作的新里程碑。詳全文>>
外泌體是一種由細胞分泌的奈米級囊泡,攜帶著核酸、蛋白質等多樣訊息分子,近年來成為再生醫學與抗衰老領域的研究焦點。花蓮慈濟醫院與長春藤生物科技今(6日)簽署產學合作計畫備忘錄,將以外泌體(Exosome)技術為核心的研究計畫,聚焦在阿茲海默症治療與抗衰老的應用與發展。 詳全文>>
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指出,台灣每年因空污導致死亡人數達2萬人,世衛組織認為29%肺癌、24%中風、25%心臟病與43%肺部疾病死亡來自於空氣污染。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引述研究指出,細懸浮微粒PM2.5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全身,除了引發瘦素阻抗、使肥胖風險上升,還會刺激體內免疫反應,引發慢性發炎,也影響阿茲海默症的進展。詳全文>>
您是否擔心自己的記憶力大不如前?生、老、病、死是必須經歷的人生百態,其中罹患俗稱老年癡呆的阿茲海默症,更是教人感到畏懼。對此,墨西哥神經病理學專家貝穆爾斯(Jesus Ramirez-Bermudez)分享一個非常簡單的檢測方法,來測試腦部認知能力是否退化,他建議應該進行時鐘繪畫測試。詳全文>>
多年來專注在失智症中醫照護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舜穀醫師,在工作繁忙中間,也會拿著照護失智同樣原理的穴位按摩,做好自己的生活保健與失智預防。還有你可能認為是老掉牙的「八段錦」,在林舜穀醫師坐著看診一個下午維持同一個姿勢,或是寫論文寫到頭昏腦脹,站起來做幾招,放鬆肌肉、順暢循環,都是最快速、簡單的方法。詳全文>>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神經性退化性疾病,約占5成以上,而帶有Apoε4基因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出3至5倍。根據美兆健檢診所提出一份500人的APOE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其中有18.6%人帶有Apoε4基因,表示每5人中就有1人有較高的晚發型失智症風險。詳全文>>
中國大陸一名19歲的學生因在上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常想不起前一天發生的事,以及忘記個人物品放置的位置而前往醫院就醫。經過診斷後,這名學生被確認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由於此症狀的罹患者大多為老年人,此案例受到了很大的關注。詳全文>>
英國女子多爾蒂(Luana Dougherty)被控,從患有阿茲海默的母親特里默(Margaret Trimmer)身上偷竊高達216,000英鎊(約台幣905萬元)財產,把錢用來寵愛所養的2隻寵物犬與豪華旅遊,對需要幫助的母親漠不關心,近來被判入獄。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