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彼(心理師)
焦慮已經是現代人的通病了嗎?其實艾彼站在心理師的角色上,不樂意用這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方法來描述。
但艾彼心理師的確觀察到這幾年的社會,表達自己受困於有形無形焦慮感的人越來越多。有形的壓力,可能是來自於工作場域、家庭場域、感情上面他人的期待、自己的期望、人際相處的各種規則等等。無形的壓力,有時候一種生存焦慮,對於時間走過、目標卻還沒達成,或是一直無法成為理想自我、壓抑夢想的焦慮感。
▲焦慮成為現代人通病?(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焦慮的產生,經常會為個案帶來明顯的身心症狀,比如失眠、心悸、頭痛、高血壓等等,都可能是焦慮感帶來的副作用。而艾彼覺得,現代人的焦慮感與居住環境狹小有不小關聯。
以前分享過有失眠困擾的朋友,切忌躺在床上思考人生大道理,或是滑手機看他人的貼文影響入睡情緒,今天要分享的與此雷同,不過是更大空間的延伸。
躺床時盡量不做睡眠以外的活動,這個範圍把失眠、焦慮定義在這張床上,但有時我們的焦慮感受是來自於整個空間為我們帶來的壓迫感。好比,現在的上班族多半都住出租套房,許多夫妻也只是住在20幾坪的大套,沒有能力置產的年輕人多半都與家人同住。
▲盡量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活動。(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因此,回到家中、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同時也就像是從來沒有跟你煩惱的債務問題、工作問題、家庭關係困擾分開過一樣。進到這個空間,自動就會開起煩惱模式,想著「這個月的卡費可以還清嗎?」「明天要匯報的事情,都還沒完整準備呢!可以安心休息了嗎?」
「好煩,這時候家人在外面催促...叫我快點去幫忙晾衣服...」好啦!來了!
空間沒有切割感,心理就更難創造切割感。
如果焦慮感已經蔓延到床以外的空間,比如你就是喜歡帶工作回家,在自己的房間裡做,床就在旁邊,當然很容易在床上的時候仍然懷疑人生是否這樣過太爽?或是,你就是習慣在房間裡對帳、清點收入與工作,自然就會把房間變成不是一個單純休息的地方,還會是一個你擔心自己生計的地方。
最好的做法,要切割的最乾淨,實際上就是讓空間保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比如,在客廳或餐廳桌上,你可以工作或盤點帳目。工作完畢後,可以出去外面的公園或附近的街道散散步,或到頂樓、陽台稍微透透氣,甚至找一個安靜的姿勢讓自己專注在呼吸上,再回到房間準備休息。
▲工作完畢後可以到戶外散步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確保自己進入到房間時的狀態,都是一個舒適、呼吸平穩的狀態,久了以後房間的空間意義可以回歸單純化。如能保持這樣「藉由轉換空間,來切換身心狀態」的規律練習,艾彼心理師相信時間一長,焦慮感受也會大大下降喔!